【诘问的汉语大词典】“诘问的汉语大词典”这一标题看似有些矛盾,因为“诘问”本身是一种语言行为,而“汉语大词典”则是对词语意义的系统整理。但若将二者结合来看,可以理解为:通过“诘问”的方式,去探讨和分析《汉语大词典》中相关词语的含义、用法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加表格的形式,对“诘问”及相关词汇在《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进行梳理与归纳,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语言现象。
一、
“诘问”在汉语中意为质问、追问,常用于表达对某事的质疑或探究。在《汉语大词典》中,“诘问”被解释为“责问、质问”,多用于正式或严肃的场合。其相关词汇如“诘问”、“诘难”、“诘责”等,在不同语境下具有细微差别,但在整体上都带有强烈的语言张力和逻辑性。
通过查阅《汉语大词典》,我们可以发现,“诘问”不仅是一个动词,也可以作为名词使用,表示一种提问的方式或态度。此外,该词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反映了古人对语言表达的重视以及对逻辑推理的追求。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诘问”及相关词汇在《汉语大词典》中的定义和用法,以下列出相关条目并进行简要说明。
二、相关词汇表
词语 | 词性 | 释义 | 出处/例句 |
诘问 | 动词 | 责问;质问。多用于正式场合,表示对某事的质疑。 | 《左传·僖公十五年》:“君王之言,吾不敢闻也,敢以诘问。” |
诘难 | 动词 | 质问、为难。常用于反驳或挑战对方的观点。 | 《史记·屈原列传》:“顷襄王怒而迁之,使于齐,齐人问曰:‘楚国之无君子乎?’屈原曰:‘岂无君子?’曰:‘何以不问?’屈原曰:‘吾能诘难,而不能自明。’” |
诘责 | 动词 | 责备、谴责。语气较“诘问”更强,带有批评意味。 | 《资治通鉴·唐纪》:“帝诘责李泌曰:‘汝何故屡言此?’” |
诘问者 | 名词 | 进行诘问的人。多指提出质疑或挑战的人。 | 《红楼梦》:“贾母道:‘你这孩子,怎么这样多心?’宝玉道:‘我不过是个诘问者罢了。’” |
诘问术 | 名词 | 一种通过提问来引导思考或揭示问题本质的方法。 | 《论语·子路》:“子曰:‘吾与点也。’……孔子问曾皙曰:‘由也,尔何如?’”(注:虽未直接提及“诘问术”,但体现类似思维方法) |
三、结语
“诘问”作为一种语言行为,在《汉语大词典》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用法。它不仅是日常交流中的一种表达方式,更是思想交锋、逻辑推理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诘问”及相关词汇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中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也能在实际应用中更加精准地使用这些词汇。
在今后的学习与写作中,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灵活运用“诘问”类词语,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与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