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虬卧龙的释义】“盘虬卧龙”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虽外表平凡或隐居不仕,但实则才华横溢、志向远大。这个成语源于《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的描述,原意是形容他像盘绕的虬龙一样隐藏在山林之中,等待时机一展宏图。
该成语不仅具有文学色彩,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强调了“藏而不露”与“厚积薄发”的精神。在现代语境中,“盘虬卧龙”常用来赞美那些有潜力、有抱负但尚未被世人所知的人。
“盘虬卧龙”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原指诸葛亮隐居隆中时的状态。后引申为形容人才虽未显露,但实力非凡、志向高远。此成语多用于褒义,强调内在实力与外在低调的结合,寓意深藏不露、蓄势待发。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盘虬卧龙 |
出处 | 《三国志·诸葛亮传》 |
原意 | 形容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如盘绕的虬龙般蛰伏 |
引申义 | 比喻有才华但未显露、志向远大的人 |
用法 | 多用于褒义,形容有潜力、有抱负之人 |
精神内涵 | 藏而不露、厚积薄发、静待时机 |
现代应用 | 赞美低调有实力的人,常用于文学、影视作品 |
风格特点 | 具有古典韵味,富有哲理色彩 |
通过以上总结和表格,可以清晰地了解“盘虬卧龙”这一成语的来源、含义及其在现代语境中的使用方式。它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内敛与积累的传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