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喻失义的意思】“引喻失义”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出师表》。原句为:“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驱驰。”后人引申为在引用比喻或类比时,未能准确表达原意,导致意义偏离原本的含义。
该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在引用典故、比喻或他人话语时,断章取义、曲解原意的行为,强调语言表达应严谨、准确,避免因误解或误用而造成误导。
“引喻失义”指的是在引用比喻或类比时,未能正确传达原意,导致意义偏离或错误。它强调语言使用中的准确性与尊重原意的重要性,常见于文学、学术或日常交流中,用于指出他人的误读或误用。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引喻失义 |
出处 | 《三国志·诸葛亮传》——《出师表》 |
字面意思 | 引用比喻时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
引申含义 | 在引用他人话语、典故或比喻时,未能准确表达原意,导致意义偏差 |
使用场景 | 文学、学术、日常交流中,用于批评误读或曲解行为 |
常见误用 | 断章取义、曲解原意、脱离上下文引用 |
正确使用 | 强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对原意的尊重 |
同义词 | 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曲解原意 |
反义词 | 精准表达、忠实引用、理解原意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引喻失义”不仅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态度问题,提醒我们在交流中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对原意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