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若是则已矣的出处是哪里】“亦若是则已矣”这句话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且有此乎?其梦也,或曰:‘吾梦亡矣。’……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且有此乎?其梦也,或曰:‘吾梦亡矣。’……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亦若是则已矣”并非《庄子·齐物论》中的原句,而是后人对庄子思想的一种概括和转述。它表达了庄子对于是非、对错相对性的看法,即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下,所谓的“是”与“非”可能都会被否定,最终归于一种相对主义的哲学观点。
一、
“亦若是则已矣”并非出自《庄子·齐物论》的原文,而是对庄子哲学思想的一种理解与提炼。庄子主张万物皆有相对性,是非、善恶、美丑等概念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因此,“亦若是则已矣”可以理解为“如果这样,那也就罢了”,表达了一种对世间纷争的超然态度和无奈接受。
该语句常用于表达对世俗观念的不认同,强调从更高的视角看待问题,避免陷入无谓的争论。
二、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非《庄子·齐物论》原文,而是对庄子思想的概括和转述 |
含义 | 表达一种相对主义的观点,认为是非、对错都是相对的,不必执着 |
来源思想 | 出自《庄子·齐物论》,强调万物皆有相对性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表达对世俗观念的淡然态度,或对争论的无奈接受 |
相关句子 |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亦若是则已矣”虽然不是直接出自《庄子》原文,但其思想根源深厚,体现了道家哲学中对世界本质的深刻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这一理念也可以帮助我们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