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厉的解释】“疾厉”是一个较为文言化的词语,常见于古代文献或诗词中。它在不同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但总体上多用于描述一种强烈、猛烈或急促的状态。以下是对“疾厉”的详细解释与归纳。
一、
“疾厉”一词源自古汉语,常用于形容某种状态或行为的激烈程度较高。其本义为“迅速而猛烈”,引申义则包括“严厉、急切、激烈”等。该词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绘自然现象、人物情绪或社会状况,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和画面感。在现代汉语中,“疾厉”使用较少,但在一些正式或文学性较强的文本中仍可见其踪迹。
二、表格形式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疾厉 |
拼音 | jí lì |
出处 | 多见于古代文献、诗词及典籍中 |
基本含义 | 1. 迅速而猛烈 2. 严厉、急切 3. 激烈、强烈 |
常用语境 | - 自然现象(如风、雨) - 人物情绪(如愤怒、急躁) - 社会状况(如动荡、变革) |
引申义 | 表达一种强烈的、不可忽视的状态或趋势 |
现代使用频率 | 较低,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创作中 |
近义词 | 急促、猛烈、激烈、严峻 |
反义词 | 缓慢、温和、平缓、舒缓 |
三、例句说明
- 《左传》:“疾厉之风,自北而来。”——形容来自北方的猛烈风暴。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怒,欲击之,张良曰:‘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势利导。’”——虽未直接用“疾厉”,但“因势利导”可类比其“顺势而行”的意味。
- 现代文学:“他的语气疾厉,仿佛不容置疑。”——表示说话态度强硬、急促。
四、结语
“疾厉”虽非现代常用词汇,但其在古代文学中的运用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古典文本的语境与情感色彩。在实际写作中,若需表达强烈、迅速或严厉之意,可适当借鉴这一词语,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与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