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蒿学名是什么】“把蒿”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广泛用于中医临床。然而,很多人对它的植物学名称并不清楚,甚至有人误以为它与“艾草”或“青蒿”是同一种植物。实际上,“把蒿”在植物学上有着明确的学名,了解这一点对于正确使用和研究该植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植物分类、特征、用途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直观展示相关信息。
一、
“把蒿”在植物学上的正式学名为 Artemisia princeps Pamp.,属于菊科(Asteraceae)蒿属(Artemisia)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别名包括“茵陈”、“青蒿”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青蒿”通常指的是 Artemisia annua L.,与“把蒿”虽同属蒿属,但并非同一物种。
“把蒿”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如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常生长于山坡、草地或路旁。其全株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等功效,尤其在治疗肝胆疾病方面应用广泛。
由于“把蒿”与“青蒿”在外观和用途上较为相似,容易造成混淆,因此准确掌握其学名有助于区分不同种类,确保药材的正确使用。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中文俗名 | 把蒿、茵陈、青蒿(易混淆) |
学名 | Artemisia princeps Pamp. |
科属 | 菊科(Asteraceae)、蒿属(Artemisia) |
分布地区 | 中国北方,如河北、山西、陕西等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叶片羽状分裂,花黄色 |
药用部位 | 全株(地上部分) |
功效 |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疏风散热 |
常见用途 | 治疗黄疸、肝炎、湿热等症状 |
注意事项 | 与“青蒿”(Artemisia annua)区别明显,不可混用 |
三、结语
“把蒿”的学名是 Artemisia princeps Pamp.,虽然在日常中常被称作“青蒿”,但实际上二者存在明显差异。了解其学名不仅有助于正确识别植物,也能避免因误用而影响疗效。在中医药实践中,准确辨识药材来源至关重要,因此建议在使用前查阅专业资料或咨询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