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喻失义的 义 的古今意?】在古汉语中,“义”是一个含义丰富、使用广泛的字,其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在成语“引喻失义”中,“义”指的是“恰当、合理、合乎情理”的意思。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词语中的“义”,我们有必要从古今两个角度对其含义进行对比和分析。
一、总结
“引喻失义”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原意是说引用比喻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或意义。这里的“义”指的是“道理、意义、正当性”。在古代,“义”常用于表达道德、正义、礼法等方面的内容;而在现代,“义”则更多地被用来表示“意义”、“义务”或“道义”。
以下是对“引喻失义”中“义”的古今含义的对比总结:
项目 | 古代含义 | 现代含义 |
含义 | 正当、合理、合乎情理 | 意义、义务、道义、象征性内容 |
使用场景 | 文言文、诗词、典籍 | 日常语言、书面语、口语 |
词性 | 名词、动词(较少) | 名词为主 |
常见搭配 | 仁义、忠义、大义、义气等 | 有义、讲义、义务、义不容辞等 |
例句 | “君子喻于义。” | “他是个重情重义的人。” |
二、详细解析
古代“义”的含义
在古代,“义”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更是一种行为准则。它常常与“仁”并称,如“仁义”、“忠义”等,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和社会责任。例如: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这句话说明了“义”是君子所追求的,而“利”则是小人所关注的。
- “大义灭亲。”
表示为了正义可以牺牲亲情,体现了“义”的崇高性。
现代“义”的含义
现代汉语中的“义”虽然仍保留部分传统含义,但更多地被用于表达“意义”或“道义”。例如:
- “这个故事很有意义。”
此处“义”即为“意义”。
- “他为人仗义。”
表示这个人讲义气、重情义。
此外,“义”还常用于一些固定搭配中,如“义不容辞”、“义薄云天”等,这些都保留了“义”的传统色彩。
三、结语
“引喻失义”中的“义”在古代主要指“正当、合理、合乎情理”,而在现代则更偏向于“意义、道义、义务”等概念。了解“义”的古今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文和成语的含义,也能够提升我们在现代语言中的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义”作为一个汉字,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