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影相吊的出处是哪里】“形影相吊”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孤独无依、无人相伴的状态。它出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色彩。下面将从出处、释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
“形影相吊”最早见于《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曹植传》中的记载,原意是指人死后,只有自己的身体与影子相伴,表达一种凄凉、孤独的情感。后世多用于形容人在失意或孤寂时的处境,强调缺乏陪伴与支持。
该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广泛,常见于文学作品、诗词以及日常表达中,用来描述一个人独自一人、无人问津的境况。其情感色彩较为沉重,带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奈情绪。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形影相吊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曹植传》 |
原文出处 | “形影相吊,唯余一人。”(具体原文略有差异,但大致意思相同) |
释义 | 指人孤独无依,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伴,形容极度的孤独与凄凉。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人在失意、孤独或无人陪伴时的状态。 |
情感色彩 | 悲哀、凄凉、孤独 |
现代应用 | 文学、诗词、文章中常用,也用于表达个人情感或社会现象。 |
近义词 | 孤苦伶仃、形单影只、形影相随(注意:后者不完全等同) |
反义词 | 有人陪伴、热闹非凡、众星捧月 |
三、结语
“形影相吊”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成语,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也在现代生活中被广泛引用。理解其出处和含义,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表达方式,提升语言的感染力和文化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