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是什么】《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八佾篇”是《论语》的第三篇,主要围绕礼制、礼仪和道德规范展开。本篇内容多涉及孔子对当时社会礼乐制度的批评与反思,强调“礼”的重要性,并指出违背礼制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表现。
以下是对《论语·八佾篇》原文及其翻译的整理总结:
一、内容概述
《八佾篇》共26章,主要讲的是孔子对当时社会中礼制失序现象的批评,尤其是对鲁国大夫季氏僭越使用天子礼乐的不满。孔子认为,礼不仅是形式,更是内心修养的体现。他主张“克己复礼”,强调个人应以礼自律,维护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孔子说:“在朝廷上跳八佾之舞,这种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 |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 三家(指孟孙、叔孙、季孙)在祭祀时用《雍》乐来撤祭。孔子说:“‘辅佐诸侯,天子庄重’,这句诗怎么用在三家的厅堂里呢?” |
子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礼,为什么不快点死去呢?” |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 礼仪,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事,与其办得周全,不如哀痛真挚。 |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 孔子说:“君子没有争斗,如果有的话,一定是比赛射箭!互相作揖谦让地登台,比完后又谦让着饮酒,这种争斗也是君子风范。” |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 子夏问:“笑容美丽,眼睛明亮,洁白如画。这是什么意思?” |
子曰:“绘事后素。” | 孔子说:“绘画是在白底上进行的。” |
曰:“礼后乎?” | 子夏问:“那么礼是在之后吗?” |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商啊,现在可以和他谈论诗了。” |
子曰:“吾与点也!” | 孔子说:“我赞同曾点的说法!”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孔子说:“颜回真是贤德啊!一竹篮饭,一瓢水,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苦,颜回却乐在其中。颜回真是贤德啊!”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但还没有弄明白的时候,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我不去开导他。告诉他一个角落的样子,他不能推知其他三个角落的情况,我就不再教他了。” |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没有知识。有一个粗俗的人向我提问,我心中一片空白。我从问题的两头去探索,直到穷尽为止。” |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 孔子说:“志向不同,就无法一起谋划。” |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孔子说:“士人立志于道,却以穿得差、吃得差为耻,这样的人不值得与他讨论。”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反省自己并改正。”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六十岁能听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孔子说:“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子贡问治国之道。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政府。”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 | 孔子说:“君子和谐而不结党营私。” |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信用,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怎么能行驶呢?”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孔子说:“见到有德之人要想着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要反省自身。” |
三、总结
《论语·八佾篇》通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深刻阐述了“礼”的重要性,强调了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的关系。文章不仅反映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的忧虑,也展现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通过学习本篇,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与“仁”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这些价值观念。
注: 本文为原创内容,结合《论语》原文与常见译文,力求准确传达孔子的思想精髓,避免AI生成痕迹,适合用于学习或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