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甄选问答 >

西晋陈寿的《董遇三余读书》的古文和译文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西晋陈寿的《董遇三余读书》的古文和译文,急!求解答,求别无视我!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31 07:01:49

西晋陈寿的《董遇三余读书》的古文和译文】《董遇三余读书》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三国志·魏书·王朗传》中的一段记载,讲述了东汉末年学者董遇勤于学习、善于利用时间的故事。这段文字虽短,却蕴含了深刻的治学精神和人生智慧。

一、

董遇是东汉末年的学者,以博学多才著称。他主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反复阅读的重要性。在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情况下,董遇仍坚持学习,并提出“三余”之说,即利用农闲、冬日、夜晚等空闲时间进行学习。这种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古人勤奋治学的典范。

本文通过原文与译文的对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董遇的学习理念及其时代背景。

二、古文与译文对照表

原文 译文
董遇者,字季真,少孤,好学,博通经术。 董遇,字季真,小时候父母双亡,但他热爱学习,精通各种经典学问。
常为兄长佣作,而常挟书自随。 他常常替哥哥做工,但总是带着书本随身阅读。
或问:“何以不仕?”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入仕做官呢?”
遇曰:“欲读百家之书,未得也。” 董遇回答:“我想读尽各家典籍,还未完成。”
及遭乱,避地河南,诸生随之者数百人。 等到天下大乱,他逃到河南避难,跟随他的学生有几百人。
遇教之曰:“当先读百遍,然后可讽诵。” 董遇教导他们:“应当先读一百遍,之后才能背诵。”
诸生或问:“书何以百遍?” 学生们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读一百遍?”
遇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董遇说:“读书读一百遍,书中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
因此,世人多谓之“三余”之说。 因此,人们称他的学习方法为“三余”之说。
三余者: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三余”的意思是:冬天是一年的空余时间,夜晚是一天的空余时间,阴雨天气是时刻的空余时间。

三、结语

《董遇三余读书》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精炼,思想深刻。它不仅展示了董遇个人的治学态度,也反映了古代士人面对乱世依然坚持求学的精神风貌。其“三余”之说,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忙碌生活中也要善于利用时间,充实自我。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