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之侨献琴(文言文)全文翻译】一、文章总结
《工之侨献琴》是明代文学家刘基(刘伯温)所著的一篇寓言性散文,通过讲述一个名叫工之侨的乐师献琴的故事,讽刺了当时社会上对表面华丽、不重实质的现象。文章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形式主义”和“虚荣心”的危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故事中,工之侨制作了一把非常精美的琴,但因为琴的声音不好听,他便将琴涂上古漆,刻上古代的铭文,再送给权贵。权贵们看到琴的外表后,误以为它是古代名琴,于是争相称赞。然而当真正懂琴的人听到琴声时,才明白这其实是一把劣质琴。最终,工之侨意识到,人们只看表面,而不重视内在价值。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振。 | 工之侨得到了一块优质的桐木,把它砍成琴,装上琴弦,弹奏时声音清脆如金石。 |
其声自远而至,异乎众琴。 | 它的声音从远处传来,不同于其他琴。 |
于是,工之侨献之于朝。 | 于是,工之侨将琴献给朝廷。 |
大夫皆曰:“此古之良琴也。” | 大臣们都称赞说:“这是古代的良琴啊。” |
久之,有老者来观之,曰:“非也,是新造也。” | 过了很久,有一位老人来看琴,说:“这不是古琴,是新做的。” |
于是,诸大夫皆曰:“然则,此琴亦可贵矣。” | 于是,大臣们又说:“既然这样,这琴也是珍贵的。” |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夫!世之人不察其质,徒见其形。” | 工之侨听了叹息道:“可悲啊!世人只看外表,不看本质。” |
三、文章主旨分析
《工之侨献琴》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文章强调了“外在包装”与“内在品质”之间的矛盾,批判了那些只追求表面光鲜、忽视实际价值的社会现象。这种讽刺手法,使文章不仅具有文学性,也富有思想深度。
四、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类似“工之侨献琴”的现象依然存在。无论是产品包装、广告宣传,还是个人形象打造,常常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这篇文章提醒我们:在面对事物时,应注重实质,避免被表象迷惑。
结语:
《工之侨献琴》虽短,却寓意深远。它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言文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中的虚荣与盲从。通过阅读此文,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做到知行合一,明辨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