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 壮士断臂 rdquo 的典故出自哪里?】“壮士断臂”是一个常用来形容为了大局或长远利益,不得不做出艰难牺牲的成语。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常被用于比喻果断决策,但其最初的出处却与历史人物和战争背景密切相关。
一、
“壮士断臂”最早见于《三国志·魏书·王修传》中的记载。原文提到:“夫欲舍亲而从义者,非为身也,为国也。是故壮士断臂,以全其节。”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有气节的壮士,为了保全国家的大义,宁愿牺牲自己的身体,甚至断臂也要坚守节操。
这一典故后来被引申为一种为了整体利益而敢于牺牲个人的英勇精神,成为中华文化中强调责任感和牺牲精神的重要象征。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壮士断臂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王修传》 |
原文引用 | “夫欲舍亲而从义者,非为身也,为国也。是故壮士断臂,以全其节。” |
含义 | 为保全大义或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生命或身体 |
引申意义 | 比喻果断决策、勇于牺牲的精神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为了大局或信念而做出重大牺牲的行为 |
文化影响 | 体现中华民族重义轻生、忠贞不屈的价值观 |
三、结语
“壮士断臂”虽源于古代史书,但其精神内核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一种历史记忆,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提醒我们在面对抉择时,应有勇气承担起责任,坚守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