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终日什么意思】“不可终日”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一种紧张、不安或危险的状态,表示事情无法持续下去,或者人处于极度焦虑、恐惧之中。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文学作品或正式场合中偶尔会出现。
一、成语释义
| 成语 | 不可终日 |
| 拼音 | bù kě zhōng rì |
| 出处 | 《左传·宣公二年》:“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今君之行也,不可终日。” |
| 释义 | 指事情无法维持下去,或人处于极度不安、忧虑的状态,形容局势危急或心理压力极大。 |
| 近义词 | 忧心忡忡、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 |
| 反义词 | 安然无恙、无忧无虑、泰然自若 |
二、用法与示例
“不可终日”多用于描述人的心情或环境的紧张状态,常与“惶惶”连用,形成“惶惶不可终日”的固定搭配。
- 例句1:战争爆发后,百姓惶惶不可终日,生怕随时会被卷入战火。
- 例句2:他因为工作压力太大,整日惶惶不可终日,精神几乎崩溃。
- 例句3:公司财务状况恶化,员工们担心裁员,整个办公室气氛令人窒息,人人惶惶不可终日。
三、成语来源
“不可终日”最早出自《左传》,原意是说一个人如果行为不端,就无法安度一日。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人因担忧、恐惧而无法安心生活的情境。
四、总结
“不可终日”是一个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成语,强调的是人在某种压力或危机下的心理状态。它不仅可用于描述个人的情绪,也可用于形容社会、政治或经济环境的不稳定。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古文或现代文章时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结语:
成语“不可终日”虽不常见,但其背后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体会。在面对压力和不确定性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理智,才是应对“不可终日”状态的最佳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