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文辞优美,思想深邃,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是《孟子》中的两章内容及其翻译。
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
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比如一座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四面围起来攻打却不能取胜。既然包围攻打它,就一定有合适的时机和气候,但还是不能取胜,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比不上有利的地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铠甲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储备不是不够多;守城一方却弃城而逃,这表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原文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孟子说:“能施行仁政的人会得到许多人的帮助,不能施行仁政的人则很少有人支持。支持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人都会背叛他;支持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用全天下都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被亲人背叛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君子即使不打仗,一旦开战也必定胜利。”
这两章体现了孟子的核心思想——强调道德与民心的重要性。他认为,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个人生活,都应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社会关系的和谐。这种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