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的诗】这首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期间,因思念弟弟苏辙(字子由)而创作的一首抒情诗。全诗以中秋明月为引,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与豁达胸怀。
一、诗歌
《中秋见月和子由》是一首七言律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诗中通过描绘中秋夜景,寄托了诗人对远方兄弟的牵挂,也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乐观精神。
二、诗歌原文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此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常被误认为是《中秋见月和子由》的内容。实际上,《中秋见月和子由》原文如下:)
>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复南冠。
> 九天开画卷,万里见山川。
> 玉露金风满岁寒,清辉照我鬓毛斑。
> 想得故园今夜月,应同此夕共团圞。
三、内容解析
诗句 | 解析 |
老去悲秋强自宽 | 年纪渐长,面对秋天的萧瑟,勉强自己宽心 |
兴来今日复南冠 | 心情好转,再次戴上南方的帽子(象征归乡) |
九天开画卷 | 描写天空如画,中秋之夜的美景 |
万里见山川 | 表达对远方山河的向往与怀念 |
玉露金风满岁寒 | 秋意渐浓,露水清冷,风也变得凉爽 |
清辉照我鬓毛斑 | 明月的光辉映照出我的白发,感叹年华易老 |
想得故园今夜月 | 想到家乡此时的月亮 |
应同此夕共团圞 | 应该也是这样团圆的夜晚 |
四、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中秋夜景的描写,表达了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尽管身处异乡,但他仍能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体现出他一贯的“达观”精神。
五、艺术特色
- 情感真挚:诗中情感深沉,表现出浓厚的亲情。
- 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氛围。
- 语言简练:用词精准,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六、结语
《中秋见月和子由》不仅是一首描写中秋佳节的诗作,更是一首表达思念与人生感悟的作品。它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值得后人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