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短时记忆有什么特点】短时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记忆系统,它在信息处理和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了解短时记忆的定义及其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脑如何暂时存储和处理信息。
一、短时记忆的定义
短时记忆是指个体对信息进行短暂存储和加工的能力,通常持续时间为几秒到几十秒不等。它是介于感觉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一种中间记忆形式,主要用于临时保存当前正在处理的信息。
二、短时记忆的特点()
1. 容量有限
短时记忆的存储空间较小,一般只能容纳5到9个信息单元(如数字、单词等)。这是由心理学家米勒提出的“神奇数字7±2”理论所支持的。
2. 保持时间较短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不加以复述或加工,很快就会被遗忘。通常在没有强化的情况下,信息可在几秒到几十秒内消失。
3. 容易受到干扰
短时记忆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例如新的信息输入、注意力分散等,都会影响已存储信息的保留。
4. 需要主动加工
短时记忆的信息往往需要通过复述、编码等方式进行加工,才能更有效地被保留或转入长时记忆。
5. 信息内容多为语言形式
短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多以语言形式出现,比如听到的句子、看到的词语等,而不是图像或动作。
6. 与工作记忆密切相关
工作记忆是短时记忆的一个扩展概念,它不仅包括信息的存储,还包括对信息的加工和操作,常用于解决问题和思维活动。
三、短时记忆特点对比表
特点 | 描述 |
容量有限 | 通常只能存储5-9个信息单元 |
保持时间短 | 信息在几秒到几十秒内可能消失 |
易受干扰 | 新信息或注意力变化会干扰其保存 |
需要加工 | 信息需复述或编码才能保留 |
内容多为语言 | 存储的信息多为语言形式 |
与工作记忆相关 | 是工作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四、小结
短时记忆虽然存储时间短、容量有限,但在日常学习、交流和思维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它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提高信息处理效率,改善学习方法,提升记忆力。通过适当的训练和策略,可以有效增强短时记忆的功能,并促进信息向长时记忆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