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的典故成语】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以其忠诚、坚毅和悲壮的命运闻名于后世。他的故事不仅在历史文献中被广泛记载,还衍生出许多成语和典故,成为中华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以下是对“伍子胥的典故成语”的总结与整理:
一、伍子胥的背景简介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所杀,逃亡至吴国,辅佐吴王阖闾、夫差,助吴国崛起,最终实现“破楚入郢”的壮举。然而,他最终因忠言逆耳,被夫差赐死,留下一段令人唏嘘的历史。
二、伍子胥相关典故与成语总结
| 成语/典故 | 出处/来源 | 含义 | 历史背景 |
| 伍子胥过昭关 | 《史记·伍子胥列传》 | 形容历经磨难、千辛万苦地奔波 | 伍子胥为报父仇,逃离楚国,途中经过昭关,因被追捕而一夜之间须发皆白 |
| 夜走昭关 | 民间传说 | 指连夜逃亡,处境危急 | 与“伍子胥过昭关”类似,强调紧迫感和危机感 |
| 三年不饮 | 《吴越春秋》 | 表示长期隐忍、克制欲望 | 伍子胥在吴国期间,为避嫌疑,三年不饮酒 |
| 吴宫燕雀 | 《战国策》 | 比喻身处高位却不知危险 | 指伍子胥对吴王夫差的劝谏未被采纳,最终导致悲剧 |
| 忠臣蒙冤 | 古代文人常用 | 表达对忠良之士被误杀的惋惜 | 伍子胥因直言进谏被夫差赐死,成为忠臣蒙冤的典型 |
| 哭秦庭 | 《左传》 | 指为国家大事而痛心疾首 | 伍子胥曾为复国之事,向秦国求援,哀哭于秦廷 |
| 鞭尸三百 | 《史记·伍子胥列传》 | 表示极度仇恨与报复 | 伍子胥破楚后,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泄私愤 |
三、结语
伍子胥的故事不仅是春秋时期的一段传奇,更是中国文化中关于忠诚、复仇、命运与人性的经典写照。他留下的这些成语和典故,至今仍被人们引用,用以表达复杂的情感与深刻的历史寓意。
通过这些成语,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伍子胥的生平,也能感受到古代文化中蕴含的智慧与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