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逞之徒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不逞之徒”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成语,常用于形容那些行为不端、心怀不轨的人。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献,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下是对该成语的详细解析。
一、典故来源
“不逞之徒”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围宋,宋人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荀林父曰:‘不可。’……于是晋师退,楚人不逞。”这里的“不逞”意为“不得志”,后引申为“不满足、不顺遂”。而“徒”则指“人”,合起来即“不得志的人”或“心怀不满的人”。
后来,“不逞之徒”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用来形容那些不安分、有野心、行为不端的人。
二、释义
| 词语 | 释义 |
| 不逞之徒 | 指那些行为不端、心怀不轨、不守规矩的人,多用于贬义。 |
三、用法
| 使用场景 | 示例 |
| 描述社会不良分子 | “这些不逞之徒在街头横行霸道,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 |
| 批评不正派的人 | “他虽然表面光鲜,实则是个不逞之徒。” |
| 历史文献中使用 | “历史上不乏不逞之徒借机作乱,造成国家动荡。” |
四、近义词
| 近义词 | 含义说明 |
| 邪恶之徒 | 指行为邪恶、道德败坏的人。 |
| 无赖之辈 | 形容狡猾、不讲道理的人。 |
| 狂徒 | 指狂妄自大、行为放纵的人。 |
| 流氓地痞 | 多用于描述地方上的恶势力。 |
五、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争霸,楚庄王曾率军包围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晋景公本想出兵相助,但大臣荀林父劝阻,认为不宜轻举妄动。最终晋军撤退,楚军趁机扩张势力。
在这场战役中,有些士卒因战败而心生不满,不愿服从命令,甚至有人企图发动叛乱。这些人被称作“不逞之徒”,因为他们不甘失败,图谋不轨,意图推翻现有秩序。
这一事件后来成为“不逞之徒”一词的典故来源,也警示人们不要因一时挫折而做出违法乱纪之事。
六、总结
“不逞之徒”是一个富有历史感的成语,既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不良分子的批判态度,也提醒人们要遵守道德规范,避免走向极端。在现代语境中,它常用于批评那些行为不端、心术不正的人,具有较强的警示意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不逞之徒 |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二年》 |
| 释义 | 行为不端、心怀不轨的人 |
| 用法 | 用于贬义,形容不良分子 |
| 近义词 | 邪恶之徒、无赖之辈、狂徒、流氓地痞 |
| 故事 | 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争霸,部分士卒因不满战败而图谋不轨,被称为“不逞之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