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经验 >

不见泰山成语故事出处释义

2025-11-24 13:12:09

问题描述:

不见泰山成语故事出处释义,跪求万能的网友,帮帮我!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1-24 13:12:09

不见泰山成语故事出处释义】“不见泰山”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或局部情况,而忽视了整体或更大的背景。这个成语虽然字面看似与“泰山”有关,但其实际含义却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看不到泰山”,而是通过一个历史典故来传达更深层次的道理。

一、成语出处

“不见泰山”最早出自《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登上东山后觉得鲁国很小,登上泰山后则觉得天下都很渺小。后来人们引申为:一个人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就难以看到更大的世界,也就是“不见泰山”。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见泰山”作为一个独立的成语,并非直接出自《孟子》,而是后人根据这一思想演变而来,用以形容目光短浅、缺乏远见的行为。

二、成语释义

成语 不见泰山
拼音 bù jiàn tài shān
释义 比喻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看不到大局或长远发展。
出处 原文出自《孟子·尽心上》,后人引申使用。
用法 多用于批评人只看局部,不考虑全局的情况。
近义词 目光短浅、鼠目寸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反义词 高瞻远瞩、深谋远虑、高屋建瓴

三、成语故事(简述)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有一次他登上东山,发现鲁国在他眼中变得很小;再登上泰山,视野更加开阔,感觉整个天下都变得渺小。这说明一个人只有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整体和本质。

后人据此引申出“不见泰山”的说法,用来提醒人们不要被眼前的琐事所迷惑,要具备宏观的视野和长远的眼光。

四、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不见泰山”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些人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忽视了长远的发展。比如在企业管理中,有些管理者只注重短期利润,而不顾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个人生活中,有些人只追求眼前的成功,忽略了人生的整体规划。

因此,“不见泰山”不仅是对行为的批评,更是对思维方式的一种提醒——要学会从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五、总结

“不见泰山”虽源自古文,但其内涵深刻,适用于多个领域。它提醒我们:不要局限于眼前的小利,要放眼未来,全面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不见泰山”而造成的失误与遗憾。

核心观点 引申意义
看不到整体 目光短浅
忽视大局 缺乏远见
被局部所困 思维局限
需要提升视野 高瞻远瞩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延伸内容,欢迎继续提问。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