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抔的解释】“一抔”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文学或正式场合中,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它通常用来表示“一捧”的意思,但更常见的是引申为“一小撮”或“一点”,多用于形容数量极少的事物。在古代文献中,“一抔”也常与“土”结合使用,如“一抔黄土”,象征着死亡、埋葬或对逝者的纪念。
一抔的解释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词义 | 表示“一捧”的意思,引申为“一小撮”或“一点”。 |
| 常用搭配 | 如“一抔黄土”、“一抔土”等。 |
| 出处 | 多见于古文、诗词及典籍中,如《史记》《汉书》等。 |
| 象征意义 | 常用于表达对逝者的怀念、死亡的象征或对自然的感慨。 |
| 现代用法 | 在日常语言中较少使用,多用于文学、历史或正式语境中。 |
一抔的详细解释
“一抔”原意是指用手捧起的一小撮东西,通常是泥土。在古代,人们认为人死后应归于尘土,因此“一抔黄土”便成为埋葬的代称。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以示众。’”虽然文中没有直接出现“一抔”,但在类似的描写中,常会用到类似词汇来表达对死亡的描述。
在诗词中,“一抔”也常被用来表达对人生短暂、命运无常的感慨。如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在作品中多次使用这一词语,增强作品的意境和情感深度。
总结
“一抔”虽字面简单,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量词,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常用于表达对生命、死亡、自然的思考。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文学创作、历史研究或正式写作中仍具有重要的表达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