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七月原文及翻译】《诗经·七月》是《诗经》中篇幅最长的一首诗,出自《豳风》,内容主要描绘了古代农耕社会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和自然变化,反映了先民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顺应。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是研究古代农业文化的重要文献。
一、
《诗经·七月》以时间为线索,按季节顺序叙述了从春到冬的农事活动,包括耕种、收获、狩猎、纺织、祭祀等,展现了古代人民在自然环境中劳作的艰辛与生活的节奏。诗中还包含了对自然现象的描写,如“五月鸣蜩”、“六月食郁及薁”,以及对节令变化的细致记录。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农事歌谣,也体现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诗歌的形式,将劳动与自然、人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历史价值。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 七月火星向西流,九月开始缝制寒衣。 |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 一月北风呼啸,二月寒冷刺骨。 |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 没有衣服没有粗布,怎么度过一年? |
三之日于原,四之日举趾。 | 三月去原野,四月开始耕作。 |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 和妻子孩子一起送饭到南边田地,田官非常高兴。 |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 春天阳光温暖,黄莺开始啼叫。 |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 女子拿着深筐,沿着小路走,去采嫩桑叶。 |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 春天日子缓慢,采蘩草的人很多。 |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 女人心中悲伤,恐怕要和公子一同回去。 |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在屋檐下,九月在门边,十月进入我的床下。 |
虫飞薨薨,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蟋蟀飞来飞去,如今我归来,雪花纷纷扬扬。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当年出征时,杨柳依依;如今归来时,雨雪纷飞。 |
三、结语
《诗经·七月》不仅是一首描绘农事生活的诗,更是一部反映古代社会风貌的历史画卷。它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了人们一年四季的辛勤劳动和生活状态,体现了古代人对自然的尊重与适应。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