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的故事简述以及释义】“不耻下问”是一个出自《论语》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不以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学习态度的重视,也反映了古代士人追求知识的精神风貌。
一、故事简述
“不耻下问”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篇:
> 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但更直接体现“不耻下问”精神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贡与孔子的一段对话。子贡曾问孔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孔文子之所以被称为“文”,是因为他聪明又勤奋好学,并且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学问浅的人请教为耻。
这说明了在孔子看来,真正的“好学”不仅是勤奋,还要有开放的心态,愿意向他人学习,不论对方的身份如何。
二、释义
| 词语 | 释义 |
| 不耻 | 不认为……是羞耻的 |
| 下问 | 向地位或学识较低的人请教 |
| 不耻下问 | 指不以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形容人谦虚好学 |
三、总结
“不耻下问”强调的是一种谦逊的学习态度。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保持开放心态,乐于向他人请教,有助于不断进步和成长。
四、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不耻下问 |
| 出处 | 《论语·公冶长》 |
| 故事来源 | 孔子对子贡解释孔文子为何被称为“文”的话 |
| 释义 | 不以向地位或学识较低的人请教为耻 |
| 精神内涵 | 谦虚、好学、开放 |
| 现代意义 | 鼓励人们保持学习态度,不因身份差异而拒绝请教 |
通过了解“不耻下问”的故事与含义,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谦虚与求知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践行这一传统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