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太平鸟品种简介】小太平鸟是一种体型中等、羽毛色彩鲜艳的鸣禽,广泛分布于亚洲部分地区,尤其在中国的东北、华北及西南地区较为常见。它们因其优雅的外形和悦耳的鸣叫声而受到鸟类爱好者的喜爱。以下是对小太平鸟品种的简要介绍。
一、
小太平鸟(学名:Bombycilla leucopsis),又称白腹太平鸟,属于雀形目、太平鸟科。它们主要栖息在针叶林或混交林中,以果实、种子为主要食物来源,偶尔也捕食昆虫。小太平鸟性格温顺,常成群活动,是生态旅游和观鸟活动中常见的物种之一。
该鸟种在冬季迁徙至较温暖地区,春季返回繁殖地。繁殖期多在4月至6月之间,雌鸟负责孵卵,雄鸟则负责觅食。幼鸟需经过约20天左右才能离巢。
由于栖息地破坏和人为干扰,小太平鸟的数量近年来有所下降,因此被列为保护动物之一。
二、小太平鸟品种简介表格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 | 小太平鸟 |
学名 | Bombycilla leucopsis |
英文名 | White-bellied Nuthatch(注:部分资料称其为“小太平鸟”) |
分类 | 鸟纲、雀形目、太平鸟科 |
分布区域 | 中国东北、华北、西南等地;冬季南迁至华南、东南亚 |
栖息环境 | 针叶林、混交林、山地森林 |
体型大小 | 体长18-22厘米,翼展约30-35厘米 |
羽毛颜色 | 头部灰蓝色,背部灰褐色,腹部白色,尾羽黑色 |
食性 | 主要以果实、种子为食,偶尔捕食昆虫 |
繁殖期 | 4月至6月 |
繁殖习性 | 雌鸟孵卵,雄鸟觅食;每窝产卵3-5枚 |
声音特征 | 鸣叫清脆悦耳,常发出“滴答”或“咕噜”声 |
保护级别 |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 |
观赏价值 | 因外形美观、鸣声悦耳,常作为观赏鸟类 |
如需进一步了解小太平鸟的生态行为、栖息地保护或相关研究数据,可参考地方林业部门发布的鸟类资源调查报告或专业鸟类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