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的校训出处】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作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其校训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北师大的校训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八个字简洁有力,蕴含着对师生品德与能力的双重要求。
一、校训来源概述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一校训最早由北师大老校长陈垣先生提出,并在1990年代被正式确立为北师大的校训。陈垣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历史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强调教师应具备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学为人师”强调的是教师要不断学习,以知识丰富自己,从而成为学生的榜样;“行为世范”则强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起到示范作用,成为社会的楷模。
二、校训内容解析
| 校训内容 | 含义解读 |
| 学为人师 |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文化素养,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职责。 |
| 行为世范 | 教师的言行举止应符合社会公德,起到表率作用,影响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风气。 |
三、校训的历史背景
北师大自1902年建校以来,始终以培养优秀教师为己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校逐渐形成了“尊师重道”的传统。特别是在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北师大在教育改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
1990年,北师大在百年校庆之际,正式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定为校训,标志着学校在新时代对教师职业精神的重新定位和弘扬。
四、校训的意义与现实价值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仅是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鞭策。它强调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引导。在当今社会,面对多元化的教育环境,这一校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总结
北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源自于学校深厚的教育传统和一代代教育者的实践智慧。它不仅体现了北师大对教师素质的高标准要求,也为全国教育界树立了典范。通过这一校训,北师大持续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为国家培养出无数优秀的教育人才。
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校训名称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
| 提出者 | 陈垣(北师大老校长) |
| 确立时间 | 1990年(北师大百年校庆) |
| 含义 | 教师应有渊博学识和高尚品德,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榜样 |
| 历史背景 | 北师大自1902年建校以来,重视教师素质与社会责任 |
| 现实意义 | 强调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人格塑造与价值观引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