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霜解释及出处】“冰霜”一词在汉语中常用来形容寒冷的天气或冷酷无情的态度,同时也常出现在诗词、文学作品中,象征着高洁、清冷或坚韧不拔的精神。本文将对“冰霜”的含义进行总结,并结合其常见出处进行分析。
一、冰霜的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基本含义 | 冰和霜的合称,指低温环境下的自然现象,也比喻寒冷、冷酷或严峻的环境。 |
| 引申义 | 比喻人性格冷漠、无情;或象征高洁、清冷、坚毅的品质。 |
| 文学意象 | 常用于诗词中,表现清冷、孤高、坚韧等情感与精神。 |
二、冰霜的出处
| 出处 | 作者/作品 | 内容节选 | 含义解析 |
| 《诗经·小雅·采薇》 | 无名氏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虽未直接出现“冰霜”,但“雨雪”象征严寒,暗含冰霜之意。 |
| 《楚辞·九章·涉江》 | 屈原 |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 | 表现旅途艰难,环境恶劣,隐含冰霜之苦。 |
| 《红楼梦》 | 曹雪芹 | “冷月葬花魂” | 虽非直接使用“冰霜”,但意境与冰霜相似,表达冷清、孤寂之情。 |
| 李白《行路难》 | 李白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 直接描写冰霜之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 |
| 白居易《问刘十九》 | 白居易 |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虽为暖意,但“天欲雪”暗含冰霜之感,渲染冬日氛围。 |
三、总结
“冰霜”一词在汉语中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可以表示寒冷的天气,也可以象征冷酷的性格或高洁的品格。在古代诗词中,“冰霜”常被用来营造清冷、孤高的意境,表达诗人内心的坚韧与执着。通过以上出处可以看出,“冰霜”在文学中的运用广泛,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意象。
如需进一步了解“冰霜”在现代文学或影视作品中的演变,可继续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