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练习】《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寓言性散文,通过“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揭示了人才与识才者之间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埋没人才现象的不满和对人才被重视的渴望。本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篇目。
以下是对《马说》一文的练习题总结及答案整理:
一、基础知识练习
题号 | 题目内容 | 答案 |
1 | 《马说》的作者是谁? | 韩愈 |
2 | “说”是一种什么文体? | 议论文体,相当于现代的议论文 |
3 | 文中“千里马”比喻什么? | 有才能的人 |
4 | “伯乐”在文中指什么? | 能识别人才的人 |
5 | “食马者”指的是谁? | 不识人才、压制人才的统治者 |
6 | 文中“骈死于槽枥之间”是什么意思? | 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
7 | “策之不以其道”中“策”的意思是? | 鞭打、驱使 |
8 | “食不饱,力不足”说明了什么? | 千里马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
9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与无奈 |
10 |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人才需要被发现和重用,否则将被埋没 |
二、理解与分析练习
题号 | 题目内容 | 答案 |
11 |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自己的什么愿望? | 希望有识才之人能发现并重用自己 |
12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 引出全文主题,强调伯乐的重要性 |
13 | 文中“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表现了千里马的什么处境? | 受到屈辱和压抑,不得施展才华 |
14 | 为什么“千里马”常被埋没? | 因为缺乏识才之人,人们只看表面,不重才能 |
15 | 作者认为“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关系如何? | 是一种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 |
16 | 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比喻、反问、排比等 |
17 |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 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 |
18 | 文中“策之不以其道”反映了什么问题? | 统治者不懂得用人之道,导致人才浪费 |
19 |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哪种社会现象的批评? | 才华被埋没、人才不被重视 |
20 | 你从《马说》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 人才需要被发现,社会应重视人才价值 |
三、拓展与思考练习
题号 | 题目内容 | 答案(示例) |
21 | 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如何让自己被“伯乐”发现? | 努力提升自身能力,积极展示才华,寻找合适的机会 |
22 | 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伯乐”重要性的理解。 | 伯乐能发现人才,帮助人才实现价值,推动社会进步 |
23 | 你认为现代社会是否还存在“千里马”被埋没的现象? | 是的,仍然存在,如一些优秀人才因缺乏机会而未被重用 |
24 | 你觉得“千里马”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 才能、毅力、自信、勤奋等 |
25 | 如果你是“食马者”,你会如何对待“千里马”? | 尊重人才,给予合适的平台和资源 |
总结
《马说》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通过“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深切感慨。文章语言精炼、结构严谨,寓意深刻,值得我们反复品味。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增强我们对人才价值的认识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能力。